搜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頁
詩歌
詩經
楚辭
樂府
古風
唐詩
宋詞
宋詩
元曲
作者
古籍
近/反義詞
造句
學校
小說
首頁
> 詩歌 >
唐詩
> 桃源行
上一卷
下一卷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山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王維
桃源行
桃源行原文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云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云山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山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桃源行注釋
(1)逐水:順著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為。 (4)見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彎曲的地方。 (6)曠望:指視野開闊。旋:不久。 (7)攢云樹:云樹相連。攢,聚集。 (8)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里指漁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櫳:房屋的窗戶。 (13)喧:叫聲嘈雜。 (14)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 (15)引:領。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 (16)平明:天剛亮。閭巷:街巷。開:指開門。 (17)薄暮:傍晚。 (18)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去:離開。 (19)靈境:指仙境。 (20)塵心:普通人的感情。鄉縣:家鄉。 (21)游衍:留連不去。 (22)自謂:自以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峽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桃源行簡介
《桃源行》由王維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以陶潛的《桃花源記》為藍本,取其大意,變文為詩,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開拓了詩的意境,具有它獨特的藝術價值。為此,它能與散文《桃花源記》并傳于世。這首詩段落與陶潛的散文相仿,但畫面卻比陶文來得生動優美,絢爛多彩。全詩筆力舒健,韻腳多變,平仄相間,從容雅致,活躍多姿。王維的詩以抒寫山水著稱,此詩尤勝。歷來評價王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說法,細讀這首詩才知道這話不假。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桃源行譯文
漁船順著溪流走觀賞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夾岸的桃花艷麗繽紛。 坐看紅花一樹樹忘卻究竟走多遠;行至青溪盡頭空空蕩蕩不見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徑開頭曲折;走不多遠旋即看見陸地廣闊無垠。 遠遠望去有一個云樹相聚的去處;近看卻是千家萬戶種滿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紹他們漢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沒改變秦代的衣裙。 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還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園。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欞一片清靜;云中朝陽初露到處是雞犬的吠鳴。 聽說來了凡人大家集攏來看究竟;競相引領回家打聽家鄉近來情景。 天一亮,他們就開門打掃街巷花徑;傍晚,漁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當初因為避亂先人離開混亂人間;再說來到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還。 深山峽谷誰也不知道人世間的事;外界看這里也只看見渺遠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懷疑仙境之難于聞見;只是塵心未盡仍然思念舊的鄉縣。 出洞后盡管覺得桃花源山水遠隔;始終打算辭家去桃花源長期游歷。 自以為走過的舊路應該不會迷向;怎么知道山巒溝壑而今已經改變。 當時只記得進入山中后很遠很深,沿著青溪幾經轉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經來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該到何處去找尋?
桃源行賞析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象醇酒,讀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并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再創造,主要表現在開拓詩的意境;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出來。 詩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一葉漁舟,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這里,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化為言外意、畫外音,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詩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并提供線索,引導著讀者的想象,循著情節的發展向前推進。“山口”、“山開”兩句,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到眼前豁然開朗、發現桃源的經過。這樣,讀者的想象便跟著進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畫面。這時,桃源的全景呈現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象是攢聚在藍天白云里,近處滿眼則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這兩句,由遠及近,云、樹、花、竹,相映成趣,美不勝收。畫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讓你馳騁想象,去領悟、去意會,去思而得之,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也就蘊含其中了。接著,我們又可以想象到,漁人一步步進入這幅圖畫,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寫出了桃源中人發現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 中間十二句,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來,另起一層意思,然后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接著,便連續展現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松影,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太陽,云彩,雞鳴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鬧。兩幅畫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靜物,晨景全取動態,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出王維獨特的藝術風格。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驚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驚”、“爭”、“集”、“競”、“問”等一連串動詞,把人們的神色動態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桃源中人淳樸、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心。“平明”二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境和生活之美好。“掃花開”、“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追述了桃源的來歷:“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云山”,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文勢活躍多姿。 最后一層,詩的節奏加快。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懷念桃源、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悵惘無限這許多內容,一口氣抒寫下來,情、景、事在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中,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對云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向往之情。然而,時過境遷,舊地難尋,桃源何處?這時,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為全詩的尾聲,與開頭遙相照應。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結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來遍是桃花水”,詩筆飄忽,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試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散文長于敘事,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象到。詩中展現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并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吧。 王維這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議。其實,詩中的“靈境”,也有云、樹、花、竹、雞犬、房舍以及閭巷、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與散文《桃花源記》應當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詩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平仄相間,轉換有致。詩的筆力舒健,從容雅致,游刃有余,頗為后人稱道。清人王士禛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詰(維)、韓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詰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翁方綱也極口推崇道: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石洲詩話》)可謂定評。 (劉德重)
王維
簡介
簡介暫無
王維
的其它詩歌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桃源行
送梓州李使君
伊州歌
送沈子福之江東
送元二使安西
少年行 其一
田園樂 其六
山中
書事
相思
雜詩 其二
山中送別
漆園
鳥鳴澗
辛夷塢
竹里館
白石灘
欒家瀨
鹿柴
孟城坳
息夫人
積雨輞川莊作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出塞作
酬郭給事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秋夜獨坐
使至塞上
漢江臨泛
觀獵
終南山
歸嵩山作
終南別業
山居秋暝
過香積寺
酬張少府
老將行
隴頭吟
夷門歌
新晴野望
春中田園作
青溪
渭川田家
送別
隴西行
西施詠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秋夜曲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洛陽女兒行
老將行
桃源行
畫
少年行四首
臨湖亭
山居即事
田園樂七首(一作輞川六言,第六首一作皇甫曾詩)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送邢桂州
待儲光羲不至
奉和圣制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
雜詩
酌酒與裴迪
田園樂七首·其一
飯覆釜山僧
偶然作六首
早朝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送平澹然判官
輞川閑居
留別錢起
大同殿柱產玉芝龍池上有慶云神光照殿百官共睹…即事
輞川別業
崔興宗寫真詠
嘆白發
涼州賽神(時為節度判官,在涼州作)
戲嘲史寰
送殷四葬(一作哭殷遙)
疑夢
句
送王尊師歸蜀中拜掃
齊州送祖二(一作送別)
送韋評事
靈云池送從弟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寒食汜上作(一作途中口號)
戲題輞川別業
戲題盤石
寄河上段十六
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示裴迪
贈裴旻將軍
輞川集。北垞
輞川集。椒園
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蓮花塢
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鸕鶿堰
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上平田
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萍池
答裴迪輞口遇雨憶終南山之作
山中寄諸弟妹
聞裴秀才迪吟詩因戲贈
贈韋穆十八
臨高臺送黎拾遺
別輞川別業
崔九弟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題友人云母障子(時年十五)
紅牡丹
左掖梨花(一作海棠。與丘為、皇甫冉同作)
菩提寺禁口號又示裴迪
雜詩三首
山茱萸
哭孟浩然(時為殿中侍御史,知南選,至襄陽有作)
闕題二首
輞川集。茱萸沜
輞川集。宮槐陌
輞川集。南垞
輞川集。欹湖
輞川集。柳浪
輞川集。金屑泉
輞川集。華子岡
輞川集。文杏館
輞川集。斤竹嶺
輞川集。木蘭柴
敕賜百官櫻桃(時為文部郎)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和太常韋主簿五郎溫湯寓目之作
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皆曲盡其妙,戲為之贈
重酬苑郎中(時為庫部員外)
既蒙宥罪旋復拜官伏感圣恩竊書鄙意兼奉簡新…等諸公
送方尊師歸嵩山
送楊少府貶郴州
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丘蘭若
早秋山中作
聽百舌鳥
班婕妤三首
哭祖六自虛(時年十八)
沈十四拾遺新竹生讀經處同諸公之作
哭褚司馬
過沈居士山居哭之
田家
東谿玩月(一作王昌齡詩)
游悟真寺(一作王縉詩)
與蘇盧二員外期游方丈寺而蘇不至,因有是作
曉行巴峽
清如玉壺冰(京兆府試,時年十九)
賦得秋日懸清光
過盧四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
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
投道一師蘭若宿
游化感寺
春過賀遂員外藥園
青龍寺曇璧上人兄院集
濟州過趙叟家宴
山中示弟
送熊九赴任安陽
送李太守赴上洛
贈焦道士
贈東岳焦煉師
送禰郎中
上張令公
和陳監四郎秋雨中思從弟據
和宋中丞夏日游福賢觀天長寺寺即陳左相宅所施之作
春日直門下省早朝(時為右補闕)
和仆射晉公扈從溫湯(時為右補闕)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
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
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燈繼以酺宴應制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
奉和圣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
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觀禊飲應制
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歸郡應制
奉和圣制慶玄元皇帝玉像之作應制
愚公谷三首(青龍寺與黎昕戲題)
酬慕容十一
過始皇墓(時年十五,一作二十一)
恭懿太子挽歌五首
故太子太師徐公挽歌四首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
故南陽夫人樊氏挽歌
達奚侍郎夫人寇氏挽詞二首
送孫秀才(《紀事》作王縉詩)
聽宮鶯
雜詩
戲題示蕭氏甥
晚春歸思
泛前陂
登河北城樓作
千塔主人
涼州郊外游望(時為節度判官,在涼州作)
春日上方即事
淇上田園即事
春園即事
鄭果州相過
歸輞川作
韋給事山居
晚春嚴少尹與諸公見過
黎拾遺昕裴秀才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
慕容承攜素饌見過
喜祖三至留宿
登辨覺寺
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與裴迪同作)
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與裴迪同作)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軍司馬
送孫二
送崔三往密州覲省
送孟六歸襄陽(一作張子容詩)
初出濟州別城中故人(一作被出濟州)
與盧象集朱家
登裴秀才迪小臺
游李山人所居因題屋壁
過崔駙馬山池
過福禪師蘭若
送張五諲歸宣城
送友人南歸
送賀遂員外外甥
送楊長史赴果州
送元中丞轉運江淮(一作錢起詩)
送崔九興宗游蜀
送崔興宗
送劉司直赴安西
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送方城韋明府
送李員外賢郎
送張道士歸山
同崔興宗送衡岳瑗公南歸
送錢少府還藍田
送丘為往唐州
送張判官赴河西
送岐州源長史歸(同在崔常侍幕中,時常侍已歿)
送嚴秀才還蜀
送李判官赴東江
送封太守
送丘為落第歸江東
酬賀四贈葛巾之作
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
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朝躋書閣率爾見贈之作(盧照鄰)
酬虞部蘇員外過藍田別業不見留之作
奉和楊駙馬六郎秋夜即事
和尹諫議史館山池
寄荊州張丞相
同崔員外秋宵寓直
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
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
奉和圣制賜史供奉曲江宴應制
宋進馬哀詞
奉和圣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
登樓歌
雙黃鵠歌送別(時為節度判官,在涼州作)
贈徐中書望終南山歌
送友人歸山歌二首(離騷題作山中人)
魚山神女祠歌。迎神
魚山神女祠歌。送神
白黿渦(雜言走筆)
贈裴迪
青雀歌(與盧象、崔興宗、裴迪、弟縉同賦)
黃雀癡(雜言走筆)
新秦郡松樹歌
榆林郡歌
問寇校書雙谿
寄崇梵僧(崇梵寺近東阿覆釜村)
同比部楊員外十五夜游有懷靜者季
答張五弟
雪中憶李楫
送李睢陽(一本以前九句自為一首)
寒食城東即事
不遇詠
送崔五太守
同崔傅答賢弟
贈吳官
故人張諲工詩善易卜兼能丹青草隸頃以詩見贈聊獲酬之
燕支行(時年二十一)
故南陽夫人樊氏挽歌
哭殷遙
嘆白發
別弟妹二首(一作盧象詩)
休假還舊業便使(一作盧象詩)
送康太守
送權二
冬夜書懷
寓言二首(次首《律髓》入俠少類,作盧象《雜詩》)
羽林騎閨人
燕子龕禪師
過太乙觀賈生房
濟上四賢詠。鄭霍二山人(一作寄崔鄭二山人)
濟上四賢詠。成文學
濟上四賢詠。崔錄事
李陵詠(時年十九)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
宿鄭州
早入滎陽界
渡河到清河作
苦熱
納涼
瓜園詩
謁璿上人
韋侍郎山居
過李楫宅
丁田家有贈
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山西去亦對維門)
李處士山居
藍田山石門精舍
同盧拾遺過韋給事東山別業二十韻給事首春…不果斯諾
冬日游覽
華岳
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四聲依次用各六韻
別綦毋潛
別弟縉后登青龍寺望藍田山
留別山中溫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縉
觀別者
資圣寺送甘二
送韋大夫東京留守
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璩十韻(走筆成)
送高適弟耽歸臨淮作(坐上作)
送從弟蕃游淮南
齊州送祖三(一作河上送趙仙舟,又作淇上別趙仙舟)
送縉云苗太守
送張五歸山
送陸員外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
奉送六舅歸陸渾
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
和使君五郎西樓望遠思歸
酬黎居士淅川作(曇壁上人院走筆成)
至滑州隔河望黎陽憶丁三
奉寄韋太守陟
林園即事寄舍弟ヨ(次荊州時作)
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兼示學人二首
贈祖三詠(濟州官舍作)
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
戲贈張五弟諲三首(時在常樂東園,走筆成)
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
贈裴十迪
贈房盧氏琯
贈劉藍田(一作盧象詩)
座上走筆贈薛璩慕容損
贈李頎
從軍行
早春行
早朝
獻始興公(時拜右拾遺)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
奉和圣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
扶南曲歌詞五首
酬諸公見過(時官未出,在輞川莊)
奉和圣制登降圣觀與宰臣等同望應制
奉和圣制御春明樓臨右相園亭賦樂賢詩應制
桃源行詩句
漁舟逐水愛山春
兩岸桃花夾古津
不辨仙源何處尋
坐看紅樹不知遠
及至成仙遂不還
青溪幾度到云林
不疑靈境難聞見
山口潛行始隈隩
自謂經過舊不迷
初因避地去人間
居人未改秦衣服
塵心未盡思鄉縣
行盡青溪忽值人
還從物外起田園
居人共住武陵源
辭家終擬長游衍
當時只記入山深
月明松下房櫳靜
樵客初傳漢姓名
日出云山雞犬喧
近入千家散花竹
山開曠望旋平陸
山洞無論隔山水
春來遍是桃花水
遙看一處攢云樹
驚聞俗客爭來集
峽里誰知有人事
安知峰壑今來變
薄暮漁樵乘水入
競引還家問都邑
世中遙望空云山
平明閭巷掃花開
可能你會感興趣
行宮
菊花
遣悲懷其三
遣悲懷其二
遣悲懷其一
賦得暮雨送李曹
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
寒食寄京師諸弟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男生和女生那对那过程_欧美viboss老人_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